專業推薦
從事皮革及相關產品三十八年之經驗,為美國皮革化學師學會永久會員。
目錄
序一/白志祥
序二/游正仁
序三/石碧
|第 一 輯 皮革・歷史|
第 1 章 皮革簡史與植物單寧(植物鞣劑,History of Leather and Vegetable Tanning Extracts)
第 2 章 介紹植鞣劑(Wattle Extracts,Vegetable Tannin Extracts)
第 3 章 皮革的大小及部位差
第 4 章 談談馬臀革(Cordovan)
第 5 章 什麼是納帕革?(What is Nappa Leather? )
第 6 章 為什麼喜歡植鞣革?
第 7 章 二層革(Split Leather,俗稱榔皮)
第 8 章 淺談漆皮(Patent Leather)
第 9 章 淺說壓花皮(Embossed Leather)
第10 章 日本皮革工業的前世今生
第11 章 為什麼台灣把後處理叫做安地古(舊化)?
第12 章 牛皮可以做到多厚?
第13 章 被忽視的豬皮工業(Often Neglected Pigskin Industry)
|第 二 輯 皮革・日常|
第 1 章 牛皮紙是不是紙?(Vellum is Paper, Isn’t it? )
第 2 章 牛皮與法律
第 3 章 素食者之鞋(Vegan Shoes)
第 4 章 皮革的手感
第 5 章 牛皮狗咬膠(Cowhide Dog Chew)
第 6 章 黴菌與皮革製品發黴的問題
第 7 章 邊油(Edge Ink)的故事
第 8 章 皮革與運動用品
第 9 章 談談防水革(Waterproof leather or water repellent)
第10 章 名牌及鞋業人才的凋零
第11 章 為什麼吹牛皮是說大話的原因?
第12 章 跨國皮革化工公司的併購
第13 章 股神巴菲特投資製鞋業,一個慘痛的代價
|第 三 輯 皮革・製程|
第1 章 皮革的製程
第2 章 淺說皮革表面處理──皮革為什麼表面要塗飾?
第3 章 初學者認識皮革表面塗飾的準備及製作過程
第4 章 皮革塗飾教材綱要
|附 錄|
2012 波隆尼亞皮革展(LINEAPELLE)參觀心得
2019 年10 月米蘭皮革展參觀・後記
序
內容連載
▍第一輯 皮革・歷史 ▍
§ 第1章 皮革簡史與植物單寧
人類鞣製皮革的歷史頗為悠久,最早的獸皮來源是狩獵取得,然後人們才開始圈養或放牧動物,有了固定肉食來源,而副產品──動物皮毛,就成為人類穿著衣物的開始。當時的生產方式比較原始,就是把毛皮加上鹽後脫水曬乾,再加上脂肪,用腳踩手揉方式把皮給搓軟,這種處理過程與醃製食品的方式很接近。在希臘人荷馬(Homer)寫的史詩《伊利亞德》(Iliad)中有記載,描述當時亞述人(Assyrians)如何用皮來製造皮鞋及液體容器(用來裝水的皮囊)。後來有人用樹枝及綠色樹葉燒火,用煙燻乾,也可以防止動物皮腐敗,更可以消除皮的異味,竟然意外發現了醛鞣劑(formaldehyde),這是後話。
在西元前三千年左右,兩河流域的米索不達米亞(Mesopotamia) 的蘇美人(Sumerians), 已經有女人穿著皮長裙,而腓尼基人(Phoenicians)會用皮來做船上的水管,埃及人則除了用皮做衣物外,還用來做手套及裝飾品。羅馬帝國時期,皮革已經廣泛應用於各個省份,用來製造皮衣、皮鞋和軍人身上的皮革護具,以及馬的鞍座及韁繩。在義大利龐培(Pompeii)古城中,還有皮革製造設備的遺跡,火山爆發灰煙覆蓋,過了一千八百年後,我們見證了古代的文明。而在1947 年,有牧羊人走進死海附近的庫姆蘭山洞(Qumran Cave),意外發現了二千年前抄寫成的死海古卷(Scrolls of Dead Sea),分別用了三種文字──希伯來文、希臘文及阿拉米文,將經文寫在羊皮上。這份經文抄本是基督宗教的重要聖經文獻資料,為天主教梵蒂岡教庭所承認,世界馳名,非常珍貴。
到了西元八世紀,西班牙(伊比利亞半島)被信仰伊斯蘭教之騎術精湛的摩爾人(Moors)所統治,有名的科多瓦皮(cordovan leather)就是在那個年代開發出來的(如今稱為馬臀革,價格高昂)。當時伊斯蘭教的哈理發首都就在科多瓦,西班牙名是Cordoba。科多瓦有名的主教座堂,原先是被建造成伊斯蘭教風格,後來基督教「收復失地運動」的軍隊在1492 年,把摩爾人完全逐出該地,這座穆斯林清真寺才被改建成天主教堂。有趣的是,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非亞教堂,則先是天主教風格,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,馬上被改建成伊斯蘭教的禮拜堂,其歷史發展軌跡正好與科多瓦主教座堂相反。由於摩爾人是阿拉伯人的一支,所以高大的阿拉伯馬當時在歐洲也普遍可見。由於阿拉伯馬在軍事上的優勢,很多歐洲國王甚至開始培養阿拉伯馬。如今摩爾人因為信仰、語言和文化的改變已經泯跡於各族群中,然而科多瓦馬皮風格及名稱,卻流傳至今,西班牙騎術學校更是全球聞名。
中國人穿著皮裘的歷史也很長久,在《論語》中也曾提及。子曰:「盍各言爾志?」子路曰:「願衣裘與朋友共,敝之而無憾。」子路是孔子門徒中比較富有的,可見在東周春秋時代,穿著裘革已經是富人的享受。但是,中國人畢竟是吃豬肉為主,豬皮大部分都被吃光了,而牛、羊和馬的皮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相對地較少,所以皮革製品不多。除了羊皮及羊毛做的衣履之外,牛和馬是屬於生產工具,基本上很少食用。有句諺語說:「三個臭皮匠,勝過一個諸葛亮。」可見人們一般認為做皮的人頭腦還是可以的。另外,這句諺語也指出一個事實:做皮的人身上,往往會散發出一股腐臭的味道,這也很符合製革的背景。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受不了生毛皮的味道,因而害怕進牛皮廠呢。
至於人類什麼時候開始用植物單寧來鞣皮,確切時間點已經無從考證。根據金字塔及古埃及出土文物,可知距今四千多年前,人們已使用植鞣。中國的周朝(西元前1046- 前256),設有「金、玉、皮、工、石」五官,朝服中的皮弁,即是用鹿皮製的。
因此,關於植鞣的應用,比較合理的解釋,應該是在上古的某個時期,人們用樹枝或木棍打軟皮乾時,偶然中發現植物表面的單寧酸進入了皮裡面後,可以產生良好的防腐處理效果,遂廣為使用了。幾千年之後,第二次工業革命(1870-1914)前夕的西元1858 年,發現了鉻單寧(chrome tanning)後,人們開始使用硫酸鉻等鉻鹽鞣製,這種方法製作出來的皮革,比植物鞣革柔軟,褪色和縮水程度都小,並且便於染色。於是,鉻鞣革逐漸取代植物單寧,植鞣皮生產總值才減少了。但是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美國國防部仍然把植物單寧視為戰略物資,可見皮革在戰爭中扮演的角色之重要性。一直到二戰結束後四十年,美國政府才把數以千噸的植物單寧,放到市場拍賣。今天美國軍人的手槍套,以及陸戰隊員用的刺刀柄,還是用植鞣革牛皮做的。
▍第二輯 皮革・日常 ▍
§ 第2章 牛皮與法律
當大家看到這個標題時,一定很納悶,為什麼會把皮革與法律放在一起?是不是因為法令多如牛毛,所以才做對比?其實故事是這樣開始的。
2014 年大英帝國的上議院,也就是俗稱的貴族院(House of Lords),為了省下一年八萬英鎊的費用,打算通過一項決議案,把英國目前「法律通過後必須寫在牛皮上」的傳統,改變為用A4 白紙替代牛皮。結果,政府的內閣出面,表明願意負擔這筆費用,才平息了這場小風波。因為英國的上議院議員們所扮演的,本來就只是個「橡皮印章」的角色,沒有反對下議院通過的法案之權力。
英國自從1215 年通過「大憲章」(Magna Carta),在1297 年10 月12 日寫在牛皮上,近千年的傳統,傳承至今。這些牛皮文件會寫成兩份,一份保存在國家檔案館,一份留在議會大廈內的檔案庫存檔。法案多如牛毛,牛皮文件也卷帙浩繁,汗牛充棟。
那麼,到底是寫在牛皮上好抑或寫在白紙上好呢?無可置疑,紙張的壽命,那是絕對比不過牛皮壽命的。而且牛皮比紙更耐水耐火,可防撕裂,因此更加安全。
英國政府內閣辦公室發言人漢考科(Matt Hancock)說,用牛皮記錄議會法案,是一個千年傳統。面對此一瞬息萬變的世界,我們應該保護這個偉大的傳統。本來嘛,堂堂的大不列顛帝國,這麼一點牛皮錢都拿不出來,豈不要讓世人恥笑?
西元1947 年發現的死海古卷(Dead Sea Scroll),能夠存留到今天,也是因為寫在羊皮上之故。這份古卷,對於校勘現存聖經抄本的工作,大有幫助。我們今天用的牛皮紙,並非用牛皮製作的;稱它為「牛皮」紙,主要說明其強度及厚度可媲美牛皮。但是,今天英文中的vellum(源自拉丁文),現在翻譯成中文,成為「牛皮紙」或「羊皮紙」,其本義即為小牛皮,但拿來做紙的使用目的。目前西班牙還有供應用真羊皮供書寫及作畫的半透明白色皮胚。
也許是巧合,我大學念研究所甚至留學美國,總共念了七年法律,而如今卻與皮革結緣,也是很有趣的事情。